>
>
留法故事|圣夏门勤工日记

Copyright © 2016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金台驿街86号  电话:0312-2025444
 冀ICP备16027772号-1   技术支持 | 中企动力  后台管理

留法故事|圣夏门勤工日记

  “勤于工作,俭以求学,以进劳动者之智识”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宗旨,也是有力的宣传口号。在1919到1920年不到两年多的时间里,吸引了1800余名学生漂洋过海赴法留学,掀起了又一次中国青年的出国留学热潮。那么,到法国后的勤工俭学生们又是如何做工、如何俭学的呢?今天,我向大家讲述王若飞的《圣夏门勤工日记》。

  

 

青年时期的王若飞

  王若飞(1896—1946),原名王运生,贵州安顺人。8岁起随舅父黄齐生到贵阳居住,就读于达德学堂。期间,他根据《木兰辞》“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意境改了名字。在达德学堂,王若飞接受了进步思想的启蒙,同时参加了学堂内开设的法语班,这为他日后赴法留学打下了语言基础。

  1919年10月16日,王若飞赴法勤工俭学。在众多学生中,王若飞是一个特别的人,特别在他“博士”一样的装束、特别在他洒脱的个性、也特别在他对事情独到的见解,这样的特别之处让他能够深入探索别人难以察觉到的方方面面。

 

 

王若飞(二排左二)等勤工俭学生在法国的合影

  和大多数勤工俭学生一样,到法国后的王若飞先学习后做工,在枫丹白露公学补习了4个月的法语,因为出国所带的400元钱已经花光,不得不开始觅工。在华法教育会的帮助下,1920年4月5日,王若飞与同学们到圣夏门铁工厂做工,工种为制模学徒工。

  

 

哈金森橡胶厂 ,王若飞等勤工俭学生曾在此做工

  勤于笔记的王若飞用日记详细记录了4月5日—5月10日在圣夏门铁厂的做工经历和所见、所闻、所感,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这段工读生活。1920年11月,以《圣夏门勤工日记》为题刊登在当时的进步刊物《少年世界》杂志上,轰动一时、影响极大。

  

 

《少年世界》刊登的王若飞《圣夏门勤工日记》

  《圣夏门勤工日记》详细记录了王若飞的做工生活。圣夏门铁厂为法国第二大厂,可同时容纳5万余人做工,时有工人25000余人。4月19日,王若飞等人办好了入工手续进入工厂。厂区很大,周围环绕砖墙有六、七里,分24道大门进出,仿佛一座城池。

  宿舍条件不错,“我们住的房子,在最后一进,另有木栅关拦,不许别人乱入。这一间屋内,又分为七小间,在这里住的同学,共是22人,拿五间做寝室,一间堆行李,一间作公共读书的地方。自来水、电灯、床铺、桌椅都设备得很完全”,这对于向往工余读书的同学们来说,简直是喜出望外。

  但是,学徒工尤其是制模工(铸造工艺的一种)是很苦的,有的同学因此改换了工种,只有王若飞等6人坚持了下来。一次次地搬泥筑土,一次次地制模失败,让学生们苦不堪言,一天工作下来,像极了初出监狱的囚犯,“四月二十九日,连日天气甚热,厂中尤为干燥,遍地都是泥砂,大风过处,砂即腾起,着于面上,为汗水所沾凝,偶一拂拭,其状越怪丑可笑……下工时仿如初出监狱的囚犯,觉天地异色,形状很是憔悴。”深受“劳工神圣”思想影响的王若飞鼓励着自己,“吾辈立志来勤工俭学时,即以决心和困苦奋斗,今日所受,并不甚苦,纵令为苦,也应努力将他打破。”并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做工目标,以此来解除劳动的痛苦,“一养成劳动的习惯;二把性磨定,把身练劲;三达求学的一种方法;四实地考察法国劳动真相”。

  《圣夏门勤工日记》形象再现了王若飞工余读书生活。为做到工、学两不误,王若飞充分利用工余时间读书,茶余饭后、公园寝室都留下了他读书的身影。为约束自己,他制定了详细的工读时间表,“上午五时,起床;五时半到六时半,读书;六时半后,吃咖啡入厂(由宿舍到厂须走一刻钟路);七时至十一时半,作工;十一时半至十二时半,午餐;十二时半至一时,阅书。下午一时入厂;一时半至五时,作工;五时至六时,晚餐;六时半到九时,读书;九时半后,睡眠。”仔细算来,每天做工8小时、读书5小时、睡眠7小时。

  《圣夏门勤工日记》真实记录了圣夏门铁厂工人的劳动真相。日记用大量篇幅记录了铁厂的工作流程、工业技术、薪金发放、工人生活习惯以及工人运动,尤其详细记录1920年“五一大罢工”,“五月一日,我们要研究法国的社会运动,今天正是一个实验的好机会,诸同学没人肯到工厂里面去看真象,我便一人奋勇前往”,他对当天的罢工作了详细记述,并反思到:“我们以前由书报所闻法国如火如荼的社会运动,必有许多不实不尽的地方。正是这种考察与思考,让日后的王若飞认识到了工人的力量,学会了与工人打交道。

  《圣夏门勤工日记》形象描述了20年代法国的工业城市。4月16日,王若飞及同学们乘火车来到圣夏门铁厂所在的小城,一路上的山峦起伏让王若飞恍如回到故乡。走出车站则是另一番景象,“……河水污浊,街市并不繁华,房屋也多败陋。往来的人,尽是些浓眉大眼衣服褴褛的劳动者……”。经过一个来月的熟悉,王若飞也感受到了小城的美好,5月9日:“树丛下坐着无数的游人,或穆然静想,领略天地自然之美;或二三友朋,促膝谈心……”王若飞感叹:“呀,这不是天国么?”

  几个月后,因做工积攒了些钱的王若飞离开了圣夏门工厂,来到蒙达尔纪公学读书。期间,认识了蔡和森,结交了志同道合的同志。1922年6月,王若飞与周恩来、赵世炎等发起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他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经过漫长的探索,王若飞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信仰归宿。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到此结束了。下期,我们将向您讲述《'黄昏之贼'——赵世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