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留法故事|杨介臣的革命家书

Copyright © 2016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金台驿街86号  电话:0312-2025444
 冀ICP备16027772号-1   技术支持 | 中企动力  后台管理

留法故事|杨介臣的革命家书

  从前,车马很慢,书信遥寄,一笺信纸,载满深情。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里,陈列着一封充满红色记忆的家书,它是1923年杨介臣写给母亲的信。这封信曾经尘封40多年,1965年在杨家维修房屋时,这封被母亲卷到小竹筒里珍藏的家书意外现身,后由杨介臣烈士的儿子捐献给了国家。

  

 

杨介臣写给母亲的家信

  “儿来法国漂洋过海,作工,求学。不但是为家,而更是为国……你的儿子在外国亲眼看见洋人戴着钢盔、刺刀和大炮、洋枪,到咱中国去了。你的儿子,要大大的与洋人作个对头……我不久要回来,要在俄国过,再住一二年。俄国是穷人的国家,有钱人家的房院土地都充公了,没贫没富,男女上学,男女都做工。‘谁不做工没有饭吃’”。写这封家信时,杨介臣已经在法国勤工俭学了三年。在共产主义思想的熏陶下,他认识到了旧社会和帝国主义给人民造成的苦难,认识到了只有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才能挽救中国。

  

 

杨介臣赴法乘坐的“司芬克斯号”邮轮

  “你的儿媳妇,上学读书,这是应该的。女人们不读书不识字就是睁眼瞎子,是很可怜而可恶的。这怨她的娘家,他的娘自小就不叫她读书认字,叫她一辈子当个睁眼瞎子,这不可怜吗?我的姐姐,不识字,不读书,这怨我的爹,我的爷,为什么叫我读书、上学,不叫我姐、我姑上学读书哩?这是很不对的。……你的儿媳妇,你要叫她好好上学,叫她能写信,会算账,能看下来书信。”在信中,杨介臣劝说母亲支持儿媳读书、认字,提倡男女平等,并明确指出阻碍男女平等的,不仅是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更是人们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的观念。杨介臣不仅在家书里嘱咐母亲,在生活中,他还让妻子把“男女平等、努力奋斗”八个大字绣在枕头上,用此表达自己革命的信心和决心。

  

 

杨介臣画像

  杨介臣(1899-1936),字廉泉,后改名为杨介人,河南沁阳(今焦作沁阳市)崇义村人,自武陟县河南省立第二商业学校读书后,考取了第一批河南赴法留学生资格,在河南省政府的资助下,于1919年12月9日乘坐法国“斯芬克斯”号客轮赴法。

  

 

华法教育会留法学生登记名册

  在施耐德钢铁厂,杨介臣与赵世炎、王若飞利用工余时间探讨救国救民的道路,切磋可学可鉴的思想。直到有一天,当赵世炎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和列宁的《国家与革命》递给他时,他便开始了夜以继日地攻读与钻研,坚信只有共产主义,才能从根本上解救中国的劳苦大众。施耐德钢铁厂是他的初心生根发芽的地方,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著作是支撑他留法勤工俭学的精神源泉。

  “母亲不要忧念,不要挂念。我快回中国了,儿快回中国了。儿想说的,千言万语,说不尽。敬问母亲身体安康。”这是无数个日夜里对母亲的思念,跨越了座座山河,汇聚成了对家与祖国的眷恋。此时此刻,如果你我也身处异国他乡,是否也是这般“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的呢?

  

 

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在布隆涅森林召开临时代表大会,前排右一为杨介臣

  1923年2月,杨介臣成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一员,不久被批准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3年底,被旅欧党团组织安排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通过学习,他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的革命方向。1925年初奉召回国后,杨介臣负责豫北地区的工运、农运和学运,全身心地投入革命工作。1932年,杨介臣在天津领导工人运动时,因叛徒出卖而被捕,被押送保定监狱。1936年12月,领导越狱未成而惨遭杀害,年仅37岁。杨介臣的弟弟推着木板车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将哥哥接回河南老家。

  风萧萧兮沁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百年前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不但锤炼出一批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更涌现出许多像杨介臣这样前赴后继的革命英烈。过早的牺牲,使他们默默无闻,甚至鲜为人知。但是,正是有了千千万万个像杨介臣一样有理想的革命青年,他们用青春寻找改造社会的道路,用热血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用生命践行始终不渝的初心和使命,我们才迎来一个朝气蓬勃的新中国,我们才过上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生活。

  

 

杨介臣革命烈士证明书

  好了,我今天的故事就到此结束了。下期,我们将向您讲述《地下尖兵李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