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16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金台驿街86号 电话:0312-2025444
冀ICP备16027772号-1 技术支持 | 中企动力 后台管理
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 | 长沙近现代文物保护管理中心 | 成都市李劼人故居纪念馆 | 天津觉悟社纪念馆 | 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 |
邓小平纪念馆 |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 | 朱德故里景区 | 徐特立纪念馆 | 淮安周恩来纪念景区 | 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 |
线上观展|第四期:工学实践在法国
《留法偶咏》
李立三
我是一个断梗的浮萍,
随着那风波儿上下飘零。
也到过幽燕,也到过洞庭,
也到过黄浦江头,也到过潇湘水滨。
今天又吹我到西天来了,
呼吸那自由的空气,瞻仰那自由的女神;
我还要唱那自由之歌,撞那自由之钟,
唤醒可怜的同胞,惊起他们的酣梦。
鼓荡雄风,振作精神,
造一个自由的新世界,
做一个幸福的新国民。
注:李隆郅(李立三)初到法国时所作,由其夫人李莎忆诵。
勤工俭学生不远万里抵达法国后,在巴黎华法教育会的安排下,分别被送进工厂和学校,“勤于工作,俭以求学”,足迹几乎遍及法兰西大地。后期还有部分学生转到比利时和德国学习。艰辛的工学实践使勤工俭学生开拓了视野,学到了知识和技能,锻炼了体魄和毅力,增强了团结互助的精神。

二十世纪初法国第一大港口——马赛绝大多数勤工俭学生都是从这里进入法国

华侨协社
华侨协社坐落于巴黎西郊拉卡莱纳·戈隆勃浦安特街39号,是由李石曾、齐云卿二人签名,巴黎中国豆腐公司的工人们捐资购买的房地产。1919年8月31日该社正式成立。此社成立后,巴黎华法教育会在此专设“学生事务部”,负责安排勤工俭学生在法国的工作和学习事宜。华侨协社根据勤工俭学生的经济条件进行分配,经济较宽裕的直接分配到学校学习,经济较拮据的通常先分配到工厂做工,挣得工钱后再入学校学习。

巴黎华法教育会同仁合影


1920年9月19日,在蒙达尔纪附近的夏莱特镇哈金森橡胶工厂做工的四川江津籍的勤工俭学生合影。
前排左起:刁泰升、钟汝梅、魏裔英、刁泰乾、桂万年、龚灿、周子君;后排左起:刘宗华、唐家修、袁税伯、涂知柏、陈光耀、邓秬芳、慕君实、刘厚埃、聂荣臻。

1921年,王若飞等黔籍勤工俭学生与熊雄(赣籍)在巴黎的合影。
前排左起:熊渭耕、熊自难;后排左起:梅筑培、王若飞、汪颂鲁、熊雄


邓希贤(邓小平)在克勒佐施耐德工厂登记的档案卡
(原件藏法国克鲁梭弗朗索瓦·布尔东研究院)
文件号:62175 工卡号:07398工厂人事部雇用登记处姓名:邓希贤 登记时间:1921年4月2日 年龄:16岁 出生年月:1904年7月12日婚姻状况:单身 出生地:四川省重庆市职业:学生过去工作及其他有关情况:系邓文明及谈氏之子受科伦布市(巴黎西郊小城市)法中慈善委员会派遣在巴耶中学求学 身体状况: 1921年4月2日体检工作调动情况:服务部门:轧钢车间进入工厂时间:1921年4月23日 工种:杂工离开工厂时间:1921年4月23日工作能力:很好工作表现:好 日薪金:6块6法郎评估:志愿来厂工作

赵世炎在圣太田市警察局的注册登记档案卡(原件藏法国圣太田市卢瓦尔省档案馆)
《王若飞每日工读时间表》
上午 5:00 起床
5:30——6:30 读书
6:30后吃咖啡(由宿舍到厂需走一刻钟) 入厂
7:00——11:30 作工
11:30——12:30 午餐
12:30——下午1:00 阅书
下午 1:00 入厂
1:30——5:00 作工
5:00——6:00 晚餐
6:30——9:00 读书
9:30后 睡眠
(注:王若飞在工厂食堂就餐)


1920年春假,在蒙达尔纪学习的勤工俭学生合影。
前排左起:1.蔡和森 2.向警予 4.李志新 9.熊季光 10.蔡畅 11.萧淑良 12.熊淑彬
蒙达尔纪在巴黎以南一百公里的卢瓦尔省,是一座美丽而古老的城市。这里设有蒙达尔纪男子公学和女校,由于李石曾、蔡元培等热心旅欧教育运动的人士均曾就读于该校,与校方关系极好。加之学校可住宿且费用低廉,遂成为最适宜勤工俭学生就学的学校。在此地学习和工作的勤工俭学生最多。

1921年2月8日,勤工俭学生在圣舍尔旺公学的合影。
一排左起:3.何坤(何长工);二排左起:4.黄映湖 6.范易 7.许祖熊;三排左起:6.李季达

邓希贤(邓小平)与邓绍圣在法国巴耶公学的合影
邓小平原名邓希贤,16岁赴法勤工俭学,是四川籍留法勤工俭学生中年龄最小的学生。他抵法后被分配到巴耶公学学习,但入校学习仅仅5个月后,邓小平就因无力支付学费被迫辍学,此后转辗多个工厂打零工维持生活。

1921年6月,陈毅(后排右1)、陈炎(前排右1)等勤工俭学生在巴黎的合影。
”陈毅于1919年抵法,1921年10月,因参加争回里昂中法大学的斗争被押送回国。在谈及旅法的感受时,陈毅说到:“法国的工厂生活,是寄在资本制度的下面,不容工学者有发展的余地,尝(常)感着一种迫我同化的压力”,他又说到“……资本家完全为自己利益起见,实毫无人心,我才知道欧洲资本界是罪恶的渊薮。”


葛健豪(1865-1943),蔡和森、蔡畅的母亲,赴法时已54岁,是年龄最大的勤工俭学生。她在法国出售湘绣制品资助儿女求学。她的赴法壮举在当时引起不小轰动,国内外媒体争相报道,称她为“惊人的妇人”

徐特立(1877-1968),湖南著名教育家,43岁赴法勤工俭学,为的是增进新学识,改造中国的中小学生。在学习法语的过程中,徐老刻苦向上、不耻下问,他做过一个计算:“我今年43岁,一天学一个字,一年可学365个字,七年可学2555个字,到了50岁,岂不成了一个通法文的人了吗?”徐老年纪虽大,但他的精神却总是朝气蓬勃、永远向上。

徐特立撰写的《湖南新来的老学生》

巴黎现代综合工科学院发给段澄波的学员证

1923年6月7日,曾多次出任教育总长的范源濂先生(后排站立者,左8)到欧洲考察教育时,在比利时沙洛瓦劳动大学内与中国留学生的合影。
右起后排:4.江克明(江泽民)5.聂荣臻 9.姜震中
1921年以后,不少勤工俭学生转赴比利时、德国等国家学习,先后进入大学和中等专业学校。其中,人数最多的学校之一是比利时沙洛瓦劳动大学。该校是在华法教育会的提议下,经中比两国教育部门批准成立的,时任教育总长范源濂曾大力支持。

1922年2月,赵光宸、周恩来、刘清扬、张申府(自左至右)在德国柏林万湖公园的留影。
上一篇:
线上观展|第五期:挫折与奋争
线上观展|第三期:分批赴法
下一篇: